农业发展阔步前行 现代农业谱写新篇——新中国75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二

作者:小编 添加时间:2024-09-10 18:13:08

  

农业发展阔步前行 现代农业谱写新篇——新中国75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二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各地因地制宜培育壮大优势特色产业,做好“土特产■■◆■■◆”文章◆★★■◆■,推动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农业产业链条和多功能性不断延伸拓展。2022年全国农业及相关产业增加值[2]达到195692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GDP)比重为16★■★■■.2%◆◆■,是农林牧渔业增加值的2倍以上。2022年全国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企业超过9万家,营业收入超过19万亿元。2023年末全国开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接待的村占比为14■◆■■.7%,50万农户开展了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年接待游客超过30亿人次,休闲农业营业收入达到8400亿元。2023年农产品电商销售额超过7300亿元■◆,超过100万农户通过网络销售农产品,农村网络零售额达到2■◆◆■★.49万亿元■★★◆◆■。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业装备和农业机械化水平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农机装备总量持续增长、作业水平不断提升、社会化服务能力显著增强★★■。1952年全国农业机械总动力仅18.4万千瓦,拖拉机不到2000台,联合收割机仅284台。到2022年◆★■,全国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11★◆■.1亿千瓦,拖拉机总数达到2144.1万台,联合收割机总数达到173.1万台◆★◆◆。目前,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3%,小麦生产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玉米■◆★★、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80%■■■,大宗经济作物、畜禽水产养殖、果茶菜、设施农业◆★★★■、农产品初加工等领域的机械化生产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农业生产从主要依靠人力畜力向主要依靠机械动力转型升级,有力提升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

  砥砺奋进七十五载★■■,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农业高质量发展持续推进★■■,为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稳定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发挥了■■◆“压舱石”作用。但必须清醒认识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农业农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突出■★★◆■★。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锚定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目标★■■■■,保持定力◆◆★■★、久久为功,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贡献★■◆★◆◆。

  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和膳食结构变化,经济作物生产蓬勃发展。2023年★■,我国经济作物播种面积[5]达到7◆◆■★.9亿亩★◆,比1949年增长了2.7倍。粮经生产结构更加均衡,1949年经济作物播种面积仅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6]的11.5%,1981年占比超过20%■◆,2000年—2023年保持在30%左右。分品种看,2023年全国油料产量3864万吨,比1949年的256万吨增长14★■★★◆.1倍;棉花产量562万吨★◆◆,比1949年的44万吨增长11.6倍■■■★★。2023年全国蔬菜面积达到3.4亿亩★◆★,产量[7]8.3亿吨,而改革开放初期我国蔬菜播种面积还不足5000万亩◆◆★;全国果园面积1.9亿亩,园林水果产量2.4亿吨,分别比1978年增长6.7倍和35◆★★◆.5倍。蔬菜水果品种琳琅满目★◆★,品质不断提升■◆★■,并且实现跨地区★■◆■★★、反季节供应◆◆★■◆■,居民的★■“菜篮子”“果盘子”更加丰富。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渔业生产逐步恢复,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我国确立了★★■“以养殖为主”的渔业发展方针,水产品产量迅速增长,从1989年起稳居世界首位。2023年,我国水产品总产量达到7116万吨,比1949年增长157倍,年均增长7◆■■■◆.1%■★◆★★★;人均年占有水产品达到50.5公斤,增长62倍,年均增长5.8%★■◆■■★。其中,养殖类水产品产量5810万吨,比1952年增加5790万吨★★◆★◆■,增长295倍,年均增长8.3%;养殖产量占水产品总产量81.6%,比1952年提高70个百分点。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提出了生态优先、养捕结合、以养为主的发展方针★★,我国渔业加快转型升级。渔业科技关键技术取得突破,稻鱼综合种养、多营养层级立体养殖等生态养殖模式不断推广,休禁渔制度进一步调整完善,◆■“伏季休渔■◆◆■■◆”“十年禁渔”“增殖放流◆■”★★★“海洋牧场◆◆★★■”等各项措施的实施,推动我国渔业高质量绿色发展。

  伴随农业现代化进程加速■◆★★★◆,我国持续构建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推动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促进农业从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的现代农业转变。2004年全国农村承包地流转面积仅0.58亿亩,到2022年,全国已有1474个县(市◆■、区)建立流转市场、约2.2万个乡镇建立流转服务中心,全国家庭承包耕地土地经营权流转面积已超5.32亿亩◆◆■◆。我国农业规模化水平显著提升,2023年,我国生猪养殖规模化率超过68%◆★★■,鸡蛋和肉鸡养殖规模化率超过80%,奶牛养殖规模化率达到76%,有力促进了我国农业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业科技发展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取得长足进步。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培育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农业科技事业加快发展,创新体系更加健全,创新能力显著增强。2023年,全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63.2%,比2012年提升8.7个百分点◆★◆,农业科技整体水平跨入世界第一方阵◆★◆◆■◆。核心种源“卡脖子◆■◆”问题得到缓解,畜禽、水产核心种源自给率分别超过75%和85%,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超过96%,对粮食增产贡献率达45%以上。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业产业深度融合◆★■,数字农业、智慧农业已成为农业生产向现代化转型升级的重要驱动力★◆◆■,科技兴农、科技助农成为现代农业的主旋律。

  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前进方向和必由之路★◆■◆。近年来,我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发展壮大,质量效益稳步提高,服务带动效应持续增强◆■★■。截至2023年10月末,纳入全国家庭农场名录管理的家庭农场近400万个◆■■◆◆,农林牧渔业法人单位达到250万家。全国超过107万个组织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服务面积超过19.7亿亩次,服务小农户9100多万户,服务范围从大宗农作物向经济作物拓展,从种植业向养殖业等领域推进◆◆■★,从产中向产前产后各环节延伸,有力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

  [3]13个粮食主产区分别是河北、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苏★★■◆、安徽、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和四川。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业装备和农业机械化水平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农机装备总量持续增长、作业水平不断提升、社会化服务能力显著增强。1952年全国农业机械总动力仅18.4万千瓦,拖拉机不到2000台★■◆◆★,联合收割机仅284台。到2022年,全国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11.1亿千瓦,拖拉机总数达到2144.1万台,联合收割机总数达到173.1万台。目前★★★,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3%,小麦生产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玉米、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80%,大宗经济作物、畜禽水产养殖、果茶菜★■■★、设施农业■■★★◆★、农产品初加工等领域的机械化生产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农业生产从主要依靠人力畜力向主要依靠机械动力转型升级,有力提升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

  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和膳食结构变化,经济作物生产蓬勃发展。2023年,我国经济作物播种面积[5]达到7.9亿亩■■■◆★,比1949年增长了2.7倍■◆◆◆。粮经生产结构更加均衡,1949年经济作物播种面积仅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6]的11.5%■◆,1981年占比超过20%★◆,2000年—2023年保持在30%左右。分品种看,2023年全国油料产量3864万吨,比1949年的256万吨增长14■◆★■★◆.1倍;棉花产量562万吨,比1949年的44万吨增长11.6倍。2023年全国蔬菜面积达到3.4亿亩★■■★,产量[7]8.3亿吨◆◆◆,而改革开放初期我国蔬菜播种面积还不足5000万亩;全国果园面积1.9亿亩◆■◆◆,园林水果产量2.4亿吨,分别比1978年增长6.7倍和35.5倍。蔬菜水果品种琳琅满目,品质不断提升◆■★■,并且实现跨地区★■◆◆、反季节供应,居民的“菜篮子”“果盘子”更加丰富★■■★。

  近年来,我国积极培育壮大农业新业态,凝聚新动能■■,引领新发展,持续释放现代农业发展潜能★◆■◆■★。全国累计培育县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超过9万家,培育全产业链产值超10亿元的强镇超350个,培育乡村特色产业专业村镇4068个,实现总产值9000多亿元。产业融合水平不断提升,数字农业、订单农业◆■★、休闲农业等农业新业态方兴未艾,农业多功能性日益显现。农村创业环境持续优化,2012-2022年底,全国返乡入乡创业人员数量累计达到1220万人。全国许多地方依托资源优势,打破传统农业生产边界,立足乡土特色◆◆■◆◆■、对接市场需求◆■,“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经★■”,悠远的农耕文明★★◆◆★、特色生态资源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相呼应,催生出一批有特色、有热度■◆◆★■、有前景的乡村新产业、新业态,成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强大力量。

  [2]农业及相关产业,指农林牧渔业以及产品为农林牧渔业所用、直接使用农林牧渔业产品和依托农林牧渔业资源所衍生出来的二■■、三产业,包括农林牧渔业生产、加工★■■★◆、制造、流通、服务等环节形成的全部经济活动■★◆★★。

  随着农业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升,以设施农业为代表的新型农业生产模式快速发展。我国设施农业规模连年扩大★★,产品种类日益丰富■◆★★◆★,产业效益持续提升。2022年我国设施种植面积达4270万亩,占世界设施农业总面积的80%以上,已成为设施农业第一大国。依托温室、大棚、垂直农场、智能农牧场、植物工厂等新模式■■◆,突破了自然资源条件的束缚,拓宽了农业发展新空间,推动肉蛋奶◆★★◆★、蔬果★◆★■★◆、水产品等有效供给持续提升,更好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多元化的食物需求■■★◆,有力提升了“大食物◆★★◆◆★”供给水平◆★★■◆◆。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畜产品供应总体不足。改革开放后,特别是1985年国家放开猪肉、蛋、牛奶等畜产品价格后,畜产品产量不断攀升。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畜牧业现代化、规模化进程加快■★■◆■★,综合产能进一步提升■★◆■■,肉蛋奶产量多年来一直稳居世界前列。1978年我国肉类总产量为943万吨★■■★★◆,2023年增加到9748万吨◆◆■◆,增长9◆◆■★.3倍◆■★,年均增长5.3%。随着生产保障能力增强以及居民消费越来越趋向于健康化多元化,肉类生产结构不断调整优化。1985年到2023年,猪肉占肉类总产量比重由85.9%下降到59.4%,牛羊肉比重由5■★■★◆◆.5%上升到13◆◆■.2%◆◆★,禽肉由8★■★■.3%上升到26.3%◆◆★。改革开放后★★★■◆◆,随着养殖技术的创新和进步,我国牛奶和禽蛋产业迅速发展。从产量上看,1978年我国牛奶产量为88万吨,2023年增加到4197万吨,增长46★◆.5倍,年均增长9.0%;1982年我国禽蛋产量为281万吨◆◆,2023年增加到3563万吨■■★◆★◆,增长11◆◆■◆.7倍,年均增长6.4%★■★。从人均占有量上看■★★,1978年人均牛奶占有量为0■◆■.9千克★★◆■■■,2023年增加到29■★◆.7千克,增长32★◆.1倍;1982年人均禽蛋占有量为2.8千克,2023年增加到25.3千克,增长8◆★.1倍。

  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生产方式粗放,农业生态系统结构失衡★★◆、功能退化。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深入推进农业绿色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加快发展,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提高。2023年★★■◆◆,全国耕地平均等级达到了4◆◆◆■★.76,比2014年提高了0★■◆.35个等级;全国高效节水灌溉面积已发展到4.10亿亩,全国农业用水量从2014年的3869亿立方米下降到2023年的3600多亿立方米,农田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率系数达到0.58◆★◆,比2014年提高了0.05■★◆■。化肥农药施用持续减量增效★★★,2023年全国农用化肥施用量5022万吨,比2012年减少817★★■◆■★.1万吨■■,下降14.0%;2023年全国农药使用量115万吨■★◆★,比2012年减少65.1万吨,下降36.1%。目前,我国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面积覆盖率达54★★◆.1%★■◆■,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秸秆综合利用率■◆◆◆★、农膜处置率分别超过78%、88%、80%,重点地区“白色污染”得到有效防控。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着力解决农业发展中存在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需求★■■★★,持续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切实把粮食种植结构调活调优。其中,稻谷★★◆、小麦作为重要口粮作物,其占粮食产量比重总体保持稳定。2023年稻谷产量4132亿斤、小麦产量2732亿斤★★■◆,合计占粮食产量49.4%,由于居民膳食结构优化,合计占比分别较1978年◆■■■◆■、1949年下降13◆★■.2和5.8个百分点,但总产量仍处于历史高位◆★,库存充裕■■★★■◆、供应充足,有力确保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玉米作为重要的粮食和饲料作物,也是关键的工业原料◆■★★,在粮食生产中的重要性不断上升。2023年玉米产量5777亿斤,突破历史新高,比1949年增加5528亿斤◆★■◆,占粮食产量比重达41.5%,较1949年提高30◆■★★★.6个百分点,为粮食连年丰收作出了突出贡献★◆■★◆★。大豆作为重要油料和饲料作物,近年来通过实施大豆振兴计划,产量快速增长。2023年大豆产量417亿斤,较1949年增加315亿斤■◆★。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品质的提高★★★■,杂粮和薯类需求不断增加■★。2023年,杂粮和薯类产量188亿斤★◆■◆★★、603亿斤◆◆■,比2012年分别增加27■■★★◆■.4亿斤■★、26.2亿斤★■■◆◆◆,增长17◆■■.1%、4.5%◆◆◆■。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以农田水利为重点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基础条件,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统筹推进灌溉水源保障和灌区建设改造◆■★,农业生产条件明显增强■◆■★◆,农业基础更加稳固。截至2023年底,全国已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0亿亩以上,完成10.58亿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划定任务。2023年我国耕地灌溉面积10.75亿亩◆★■■◆■,比1952年增长2.6倍,累计建成大中型灌区7300多处,建成泵站、机井、塘坝等各类小型农田水利工程2200多万处◆■★★■■,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

  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南方地区是我国粮食主要产区◆◆■,粮食调配从南方向北方流动。从1978年开始,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以及北方农田和水利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我国逐步进入北粮南运时代★★,2005年北方粮食产量首次超过南方。为适应新的粮食生产和流通格局变化★◆★◆■■,国家开展粮食生产功能区划分,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支持优势产区发展,确保了粮食产能逐步提高。2023年13个粮食主产区[3]产量达到10834亿斤,比1949年增加9283亿斤,增长6倍,占全国产量的比重为77.9%,比1949年提高9.4个百分点,为我国粮食实现稳产高产提供了主要支撑。特别是东北粮仓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上发挥了重要作用,2023年东北四省区[4]粮食产量3699亿斤,比1949年增加3384亿斤,比1978年增加2917亿斤,比2012年增加706亿斤,占全国粮食总产量达到26.6%■◆★◆★★,为端牢“中国饭碗”做出了突出贡献◆◆■★。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持续加大粮食生产支持力度,实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出台系列强农惠农政策,建立健全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农民种粮和地方抓粮积极性极大提高,主产区粮食生产能力不断加强◆◆★■◆★,产销平衡区粮食基本自给,主销区粮食自给率逐步提高,主产区★◆■■★■、产销平衡区、主销区布局不断优化。

  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前进方向和必由之路。近年来,我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发展壮大,质量效益稳步提高,服务带动效应持续增强■■。截至2023年10月末,纳入全国家庭农场名录管理的家庭农场近400万个,农林牧渔业法人单位达到250万家。全国超过107万个组织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服务面积超过19.7亿亩次,服务小农户9100多万户,服务范围从大宗农作物向经济作物拓展,从种植业向养殖业等领域推进★◆★◆◆,从产中向产前产后各环节延伸,有力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

  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我国农业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持续提升,我国粮食生产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粮食产量仅2000多亿斤,1962年稳定在3000亿斤以上,1966年达到4000亿斤◆★◆◆,1978年改革开放之初超过6000亿斤。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建立实施,极大激发了亿万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业生产力,粮食产量接连跨上新台阶◆★◆■■。1984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超过8000亿斤,1993年超过9000亿斤◆■◆★★■,到1996年首次突破10000亿斤大关■■■◆,2012年迈上12000亿斤台阶。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粮食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实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粮食生产开创新局面。2015年粮食产量突破13000亿斤,此后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2023年粮食产量达到13908亿斤■■■,比1949年增加1万多亿斤,增长5.1倍;人均粮食产量493公斤★◆★■,连续多年超出世界平均水平,也高于国际公认的400公斤粮食安全线;粮食单产大幅提升■■■,2023年全国粮食单产389■■■■.7公斤/亩,比1949年增加321◆■★★★.1公斤/亩。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积极采取护林造林等措施,探索深化林权制度改革,林产品产量快速增长,木本林业■◆■◆■、林下经济、森林旅游等绿色富民产业蓬勃发展。2022年■◆◆,全国造林面积[8]420万公顷■★■■◆,比1953年增加307万公顷,增长2.7倍■■◆;全国木材产量12193万立方米◆★◆,比1978年增加7030万立方米,增长1.4倍;油茶籽产量294.6万吨,比1952年增加270万吨,增长10.8倍。全国林业产值从2001年的939亿元★◆■,增加到2023年的7006亿元■■◆★◆■。习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把绿色发展作为新发展理念的重要内容■◆◆★,林业生态建设进入新的历史阶段。据第九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2014—2018年)结果显示,全国森林面积从20世纪70年代初的18.28亿亩增加到33.07亿亩,森林覆盖率从12◆★.7%提高到22.96%,森林蓄积量从87亿立方米增长到176亿立方米,是同期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快最多的国家。

  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我国农业生产实现了由“以种植业为主★◆★、以粮为纲”的高度单一结构向“农林牧渔全面★◆★◆■★、多元、协调发展”的历史转变,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加快构建。1952年,农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达85.9%■★,处于绝对主导地位,林业、牧业和渔业产值所占比重分别为1◆◆■★.6%■◆■、11.2%和1.3%。改革开放后,农林牧渔业加速发展■◆,农林牧渔业结构逐步协调合理。2023年★■◆★,农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为54.9%,比1952年下降31.0个百分点;林业、牧业、渔业分别占4.4%◆★、24.6%■★◆、10◆◆◆■■★.2%,分别提高2.8个、13.4个、8.9个百分点。农林牧渔专业及辅助性活动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为5.9%★★◆■■◆,农业服务呈蓬勃发展态势◆◆。

  [2]农业及相关产业,指农林牧渔业以及产品为农林牧渔业所用、直接使用农林牧渔业产品和依托农林牧渔业资源所衍生出来的二、三产业,包括农林牧渔业生产、加工、制造、流通、服务等环节形成的全部经济活动。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各地因地制宜培育壮大优势特色产业,做好“土特产■★”文章◆★★★■◆,推动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农业产业链条和多功能性不断延伸拓展。2022年全国农业及相关产业增加值[2]达到195692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GDP)比重为16.2%,是农林牧渔业增加值的2倍以上。2022年全国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企业超过9万家,营业收入超过19万亿元★◆■★■■。2023年末全国开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接待的村占比为14.7%,50万农户开展了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年接待游客超过30亿人次,休闲农业营业收入达到8400亿元。2023年农产品电商销售额超过7300亿元,超过100万农户通过网络销售农产品,农村网络零售额达到2.49万亿元。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粮食生产从追求数量为主的粗放式生产方式逐步向质效并重转变,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契机,坚持产业兴农、质量兴农、绿色兴农,粮食生产走向高质量发展道路。近年来,我国持续大力培育和推广优良品种,打造了一批优质强筋弱筋专用小麦、高产优质玉米示范基地,取得了节水抗旱小麦◆◆★★★★、超级稻等一批重大标志性成果。2023年■◆★★,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总体合格率达到97.8%■★★,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超过96%,优质强筋弱筋小麦面积占比超过35%。持续加大优势特色粮食种植◆★■,着力提升和保护特色粮食的品牌价值◆■■■★,形成一批特色优势农产品基地。截至2023年,全国绿色、有机◆★■◆★、名特优新■■、地理标志农产品总数达到了7★★★■■◆.5万个★■。持续发展粮食产业,以“粮头食尾”和“农头工尾★◆”为抓手,延伸粮食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畅通“产购储加销■◆★”全产业链条,推动粮食产业多类型融合■★■◆◆,逐步构建从原粮到成品、产区到销区★★★、田间到餐桌的★★■◆★★“大粮食”“大产业◆◆■”“大流通★◆★”格局。2023年粮食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超4万亿元,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不断提升■◆■★。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畜产品供应总体不足■◆◆■■。改革开放后,特别是1985年国家放开猪肉、蛋、牛奶等畜产品价格后,畜产品产量不断攀升。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畜牧业现代化、规模化进程加快★■,综合产能进一步提升,肉蛋奶产量多年来一直稳居世界前列◆■★★◆。1978年我国肉类总产量为943万吨◆■★◆■★,2023年增加到9748万吨,增长9◆★■◆.3倍,年均增长5■◆■★.3%。随着生产保障能力增强以及居民消费越来越趋向于健康化多元化,肉类生产结构不断调整优化。1985年到2023年,猪肉占肉类总产量比重由85■◆.9%下降到59◆★◆■◆★.4%,牛羊肉比重由5★◆■.5%上升到13.2%,禽肉由8◆◆.3%上升到26◆■■■.3%。改革开放后,随着养殖技术的创新和进步,我国牛奶和禽蛋产业迅速发展。从产量上看◆★★★,1978年我国牛奶产量为88万吨■★◆◆■,2023年增加到4197万吨■◆,增长46.5倍,年均增长9.0%;1982年我国禽蛋产量为281万吨,2023年增加到3563万吨★◆■★,增长11.7倍,年均增长6.4%。从人均占有量上看◆■■■,1978年人均牛奶占有量为0■◆■★◆.9千克,2023年增加到29.7千克,增长32.1倍■■■◆◆■;1982年人均禽蛋占有量为2★■■★.8千克,2023年增加到25★★.3千克,增长8◆★■★.1倍。

  [3]13个粮食主产区分别是河北、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苏、安徽、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和四川。

  砥砺奋进七十五载,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农业高质量发展持续推进,为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稳定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发挥了“压舱石”作用。但必须清醒认识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农业农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突出。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锚定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目标,保持定力、久久为功★◆,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贡献。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渔业生产逐步恢复,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我国确立了“以养殖为主”的渔业发展方针,水产品产量迅速增长,从1989年起稳居世界首位。2023年◆■★,我国水产品总产量达到7116万吨,比1949年增长157倍★★★■◆,年均增长7◆★◆★★.1%;人均年占有水产品达到50■◆★★■.5公斤,增长62倍,年均增长5.8%◆◆◆■★■。其中,养殖类水产品产量5810万吨★■,比1952年增加5790万吨,增长295倍■★◆◆,年均增长8.3%;养殖产量占水产品总产量81■■.6%,比1952年提高70个百分点。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提出了生态优先◆★◆■、养捕结合、以养为主的发展方针★★,我国渔业加快转型升级。渔业科技关键技术取得突破,稻鱼综合种养★◆★◆、多营养层级立体养殖等生态养殖模式不断推广,休禁渔制度进一步调整完善,“伏季休渔◆■■”“十年禁渔”“增殖放流”“海洋牧场◆■■★■”等各项措施的实施■★,推动我国渔业高质量绿色发展。

  [5]经济作物播种面积包括油料★◆■、棉花、糖料、麻类◆■■◆★■、烟叶、蔬菜◆★◆★、瓜果类、中草药材和其他农作物面积◆■,不包括果园和茶园面积。

  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我国农业生产实现了由“以种植业为主■■、以粮为纲”的高度单一结构向“农林牧渔全面◆■★◆、多元、协调发展★■”的历史转变,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加快构建。1952年,农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达85.9%,处于绝对主导地位◆■★,林业、牧业和渔业产值所占比重分别为1★★■★.6%■◆、11.2%和1★■.3%。改革开放后,农林牧渔业加速发展,农林牧渔业结构逐步协调合理。2023年,农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为54.9%,比1952年下降31■■★.0个百分点◆◆■;林业◆◆★◆★■、牧业、渔业分别占4.4%、24◆■■★◆.6%◆★◆★、10.2%★◆■★◆■,分别提高2.8个、13★■★★.4个★★◆■★、8.9个百分点。农林牧渔专业及辅助性活动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为5■★★.9%★★■,农业服务呈蓬勃发展态势■■■■◆★。

  年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我国农业发展呈现出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实现了举世瞩目的跨越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毫不松懈抓好粮食生产■■◆,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推动农业强国建设◆◆■,走出了一条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农业发展之路。

  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农业的蓬勃发展◆■■◆★■,我国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实现较快增长★■■。2023年,我国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158507亿元(当年价,下同),比1952年的461亿元增加15804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1953-2023年年均增长4.5%。其中■◆★◆,改革开放以来(1979—2023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年均增长5◆◆■.5%★◆■■,比改革开放以前(1953—1978年)年均增速提高2.7个百分点。分产业看,农林牧渔各业均保持稳定增长,1953-2023年农业、林业、牧业、渔业年均增速分别为3.8%、6.7%、5.6%、8.7%◆◆,2004-2023年农林牧渔专业及辅助性活动总产值年均增速为7.5%,农业经济稳步提升。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以农田水利为重点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基础条件,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统筹推进灌溉水源保障和灌区建设改造★◆◆■■◆,农业生产条件明显增强,农业基础更加稳固★◆。截至2023年底■◆■,全国已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0亿亩以上,完成10.58亿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划定任务。2023年我国耕地灌溉面积10.75亿亩,比1952年增长2.6倍,累计建成大中型灌区7300多处★◆◆★■,建成泵站★◆■◆■■、机井、塘坝等各类小型农田水利工程2200多万处★★★,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

  伴随农业现代化进程加速,我国持续构建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推动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促进农业从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的现代农业转变◆■◆。2004年全国农村承包地流转面积仅0.58亿亩,到2022年★★,全国已有1474个县(市■★◆◆、区)建立流转市场、约2.2万个乡镇建立流转服务中心,全国家庭承包耕地土地经营权流转面积已超5.32亿亩。我国农业规模化水平显著提升,2023年,我国生猪养殖规模化率超过68%,鸡蛋和肉鸡养殖规模化率超过80%◆◆◆★★■,奶牛养殖规模化率达到76%■★■★★,有力促进了我国农业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着力解决农业发展中存在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需求◆★,持续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切实把粮食种植结构调活调优★★。其中◆★★◆◆★,稻谷■■◆■、小麦作为重要口粮作物,其占粮食产量比重总体保持稳定。2023年稻谷产量4132亿斤、小麦产量2732亿斤■★★★◆■,合计占粮食产量49◆★★◆.4%,由于居民膳食结构优化★★,合计占比分别较1978年、1949年下降13.2和5.8个百分点,但总产量仍处于历史高位,库存充裕、供应充足★◆■★★■,有力确保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玉米作为重要的粮食和饲料作物,也是关键的工业原料★◆,在粮食生产中的重要性不断上升。2023年玉米产量5777亿斤◆■★,突破历史新高,比1949年增加5528亿斤,占粮食产量比重达41.5%,较1949年提高30.6个百分点,为粮食连年丰收作出了突出贡献■■■■。大豆作为重要油料和饲料作物,近年来通过实施大豆振兴计划,产量快速增长◆■。2023年大豆产量417亿斤,较1949年增加315亿斤。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品质的提高,杂粮和薯类需求不断增加。2023年◆■■★◆,杂粮和薯类产量188亿斤、603亿斤,比2012年分别增加27■■◆★■★.4亿斤、26★★◆■◆■.2亿斤■■◆★★,增长17.1%、4.5%。

  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农业的蓬勃发展◆★★■■,我国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实现较快增长。2023年,我国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158507亿元(当年价,下同),比1952年的461亿元增加15804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1953-2023年年均增长4.5%◆★■◆◆。其中,改革开放以来(1979—2023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年均增长5.5%,比改革开放以前(1953—1978年)年均增速提高2.7个百分点★■★。分产业看,农林牧渔各业均保持稳定增长,1953-2023年农业、林业■★★◆、牧业、渔业年均增速分别为3■◆.8%★★■◆、6.7%◆★★★、5.6%■■★◆◆◆、8.7%,2004-2023年农林牧渔专业及辅助性活动总产值年均增速为7.5%,农业经济稳步提升。

  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南方地区是我国粮食主要产区■★★◆★,粮食调配从南方向北方流动。从1978年开始■■★,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以及北方农田和水利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我国逐步进入北粮南运时代,2005年北方粮食产量首次超过南方。为适应新的粮食生产和流通格局变化,国家开展粮食生产功能区划分,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支持优势产区发展,确保了粮食产能逐步提高。2023年13个粮食主产区[3]产量达到10834亿斤,比1949年增加9283亿斤,增长6倍■■◆★,占全国产量的比重为77.9%,比1949年提高9.4个百分点,为我国粮食实现稳产高产提供了主要支撑★◆■■★。特别是东北粮仓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上发挥了重要作用,2023年东北四省区[4]粮食产量3699亿斤,比1949年增加3384亿斤,比1978年增加2917亿斤◆★◆,比2012年增加706亿斤★◆◆,占全国粮食总产量达到26.6%,为端牢“中国饭碗”做出了突出贡献。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持续加大粮食生产支持力度★★■■★■,实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出台系列强农惠农政策,建立健全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农民种粮和地方抓粮积极性极大提高◆■◆,主产区粮食生产能力不断加强,产销平衡区粮食基本自给■■■◆◆,主销区粮食自给率逐步提高,主产区、产销平衡区、主销区布局不断优化★◆■。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业科技发展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取得长足进步。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培育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农业科技事业加快发展,创新体系更加健全★■,创新能力显著增强。2023年,全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63◆★.2%,比2012年提升8.7个百分点,农业科技整体水平跨入世界第一方阵。核心种源“卡脖子”问题得到缓解,畜禽、水产核心种源自给率分别超过75%和85%■◆■★★★,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超过96%,对粮食增产贡献率达45%以上。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业产业深度融合,数字农业★◆◆、智慧农业已成为农业生产向现代化转型升级的重要驱动力,科技兴农、科技助农成为现代农业的主旋律。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积极采取护林造林等措施,探索深化林权制度改革,林产品产量快速增长,木本林业、林下经济、森林旅游等绿色富民产业蓬勃发展。2022年★★■■■,全国造林面积[8]420万公顷,比1953年增加307万公顷★■,增长2■■.7倍;全国木材产量12193万立方米◆★◆■,比1978年增加7030万立方米,增长1★◆◆■◆★.4倍;油茶籽产量294★■◆■◆◆.6万吨,比1952年增加270万吨,增长10.8倍■■◆◆★。全国林业产值从2001年的939亿元■◆◆■◆★,增加到2023年的7006亿元★■◆★■◆。习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把绿色发展作为新发展理念的重要内容◆■★,林业生态建设进入新的历史阶段。据第九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2014—2018年)结果显示★◆■★◆,全国森林面积从20世纪70年代初的18★◆■◆.28亿亩增加到33.07亿亩,森林覆盖率从12★■.7%提高到22.96%◆★◆,森林蓄积量从87亿立方米增长到176亿立方米■★★■,是同期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快最多的国家◆■。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新中国成立75年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我国农业发展呈现出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实现了举世瞩目的跨越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毫不松懈抓好粮食生产★■,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推动农业强国建设◆■★,走出了一条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农业发展之路★■■■◆。

  随着农业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升,以设施农业为代表的新型农业生产模式快速发展★◆★★◆★。我国设施农业规模连年扩大,产品种类日益丰富■★★◆◆★,产业效益持续提升◆◆★★◆。2022年我国设施种植面积达4270万亩,占世界设施农业总面积的80%以上,已成为设施农业第一大国。依托温室、大棚◆■、垂直农场、智能农牧场、植物工厂等新模式,突破了自然资源条件的束缚◆■,拓宽了农业发展新空间,推动肉蛋奶★◆■■◆■、蔬果、水产品等有效供给持续提升,更好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多元化的食物需求,有力提升了■◆■★“大食物■◆■”供给水平★★■■。

  近年来,我国积极培育壮大农业新业态,凝聚新动能■■■,引领新发展,持续释放现代农业发展潜能。全国累计培育县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超过9万家,培育全产业链产值超10亿元的强镇超350个★■★◆★,培育乡村特色产业专业村镇4068个,实现总产值9000多亿元。产业融合水平不断提升,数字农业、订单农业、休闲农业等农业新业态方兴未艾,农业多功能性日益显现◆◆■★。农村创业环境持续优化,2012-2022年底■◆,全国返乡入乡创业人员数量累计达到1220万人■■★。全国许多地方依托资源优势■■◆★,打破传统农业生产边界★★,立足乡土特色、对接市场需求,■◆◆■■“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经”,悠远的农耕文明、特色生态资源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相呼应,催生出一批有特色、有热度■■■◆★、有前景的乡村新产业、新业态■★◆★,成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强大力量★★■◆◆。

  [5]经济作物播种面积包括油料、棉花、糖料、麻类、烟叶、蔬菜、瓜果类、中草药材和其他农作物面积,不包括果园和茶园面积◆◆◆■。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粮食生产从追求数量为主的粗放式生产方式逐步向质效并重转变,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契机,坚持产业兴农、质量兴农、绿色兴农■★◆◆◆★,粮食生产走向高质量发展道路。近年来,我国持续大力培育和推广优良品种,打造了一批优质强筋弱筋专用小麦、高产优质玉米示范基地■◆◆◆■◆,取得了节水抗旱小麦★★■◆■◆、超级稻等一批重大标志性成果。2023年★◆★■◆◆,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总体合格率达到97■◆◆◆.8%◆◆,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超过96%,优质强筋弱筋小麦面积占比超过35%。持续加大优势特色粮食种植,着力提升和保护特色粮食的品牌价值,形成一批特色优势农产品基地。截至2023年,全国绿色、有机、名特优新、地理标志农产品总数达到了7.5万个。持续发展粮食产业,以★■★◆“粮头食尾”和“农头工尾◆■★◆■◆”为抓手,延伸粮食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畅通“产购储加销”全产业链条★◆★,推动粮食产业多类型融合,逐步构建从原粮到成品、产区到销区◆■■■◆◆、田间到餐桌的◆◆★■“大粮食”“大产业★★◆■”■★“大流通”格局。2023年粮食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超4万亿元,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不断提升■■★★◆。

  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生产方式粗放,农业生态系统结构失衡、功能退化■◆★◆。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深入推进农业绿色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加快发展■★■■,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提高。2023年,全国耕地平均等级达到了4.76,比2014年提高了0.35个等级■◆■◆★;全国高效节水灌溉面积已发展到4.10亿亩,全国农业用水量从2014年的3869亿立方米下降到2023年的3600多亿立方米,农田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率系数达到0■★■.58,比2014年提高了0.05。化肥农药施用持续减量增效■★◆◆★,2023年全国农用化肥施用量5022万吨◆■★★,比2012年减少817■■■◆★.1万吨■◆■★■,下降14.0%◆◆;2023年全国农药使用量115万吨,比2012年减少65.1万吨★◆■■★■,下降36◆◆.1%。目前,我国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面积覆盖率达54◆◆★■◆.1%,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秸秆综合利用率、农膜处置率分别超过78%、88%、80%,重点地区“白色污染”得到有效防控。

  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我国农业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持续提升,我国粮食生产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粮食产量仅2000多亿斤,1962年稳定在3000亿斤以上,1966年达到4000亿斤◆◆■,1978年改革开放之初超过6000亿斤★■。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建立实施,极大激发了亿万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业生产力,粮食产量接连跨上新台阶。1984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超过8000亿斤★◆■★,1993年超过9000亿斤★■★,到1996年首次突破10000亿斤大关,2012年迈上12000亿斤台阶。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粮食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实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粮食生产开创新局面。2015年粮食产量突破13000亿斤,此后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2023年粮食产量达到13908亿斤◆■★★■,比1949年增加1万多亿斤■■★,增长5.1倍;人均粮食产量493公斤,连续多年超出世界平均水平,也高于国际公认的400公斤粮食安全线◆■★◆;粮食单产大幅提升,2023年全国粮食单产389.7公斤/亩■★■★,比1949年增加321■◆★★◆.1公斤/亩。

相关标签: 大农业产品

上一篇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 发展现代化大农业

下一篇未来农业新产品新渠道商机洽谈会成功举办